汕头市妈屿岛:开埠史里发源地 海丝路上商贸点
郑良枢的核雕“梁山好汉”刻画细致入微。
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,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、器皿、人物,以至鸟兽、木石,罔不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。尝贻余核舟一,盖大苏泛赤壁云。”明代散文家魏学洢在《核舟记》中这样描述果核雕刻技艺之高明。数百年过去,仍有不少人对核雕技艺孜孜不倦地追求,潮安区东凤镇鲲江乡民间艺人郑良枢,便是其中之一。他近期完成的力作“108将”,将《水浒传》108位梁山好汉搬上了乌榄核。日前,记者来到东凤镇鲲江五村郑良枢的工作室探访。
拉弓射箭的花荣、怒目而视的武松、踢腿抬箱的时迁……在郑良枢的工作室,记者的目光立刻被摆放在茶几上的“108将”吸引。108位“梁山好汉”镶嵌在特别制作的木架上,须眉毕现,动态十足。
为了在榄核上更好地呈现水浒108位好汉的飒爽英姿,郑良枢花了3、4个月时间,查找了很多历史资料,在白纸上起草了人物的基本轮廓,确定每个人物最鲜明的特点。
“榄核雕刻使用较多的是乌榄核,而潮州本地乌榄核产量较少,一般要从增城、揭阳等地采购。”郑良枢告诉记者,而外观完好、无裂纹的乌榄核,需要放置布袋中一个多月,任其自然阴干,使核内的水分完全蒸发,才能用来雕刻。
挑选适合的乌榄核对核雕来说尤为重要,选乌榄核分为两种:一种是选核随形,根据榄核的形状自由发挥雕刻图案;另一种则是定好主题,根据要雕刻的内容在众多乌榄核中挑选合适的材料。而郑良枢在雕刻“108将”时,就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,挑选尺寸不同的榄核。“比如雕刻武松打虎的场景,就要选择相对较大的榄核,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同时容纳武松和老虎两个形象。”郑良枢介绍说,有时,乌榄核被长时间握在手心,受热胀冷缩的影响,往往雕刻到一半便出现了裂痕,这枚“受伤”的乌榄核创作只能戛然而止,需要重新挑选一枚完好的榄核重新开始。
为了创作水浒108将,郑良枢从2015年开始就构思创作、选材备料、精雕细刻,直到2017年初才正式完成。
郑良枢的其他核雕作品,当中有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,代表田园生活的渔樵耕读,还有分为二层、能够转动的桃园结义等,这些镂空通透,丝丝入扣的细微雕琢,都是郑良枢一心一刀幻化出来的神奇。展柜上摆放的“喜庆”和“爸爸回来了”是他的得意之作。“喜庆”用一个橄榄核雕刻而成,核雕上树叶叶脉清晰可见,一个小孩在大树底下牵着鞭炮,炮仗的纹理雕饰细致入微,不禁让人想起了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的场景;“爸爸回来了”核雕内,以大树和房屋做背景,父亲拿着渔网,犬只紧随身边,小孩奔跑着,母亲走在后头叮嘱,一家四口其乐融融,展现出了渔村质朴悠然的生活。“完成一件核雕作品,需要短则一周、长则数月的时间。每件作品都是一个个新奇的世界,每枚果核都有自己的寓意和‘乾坤’。”郑良枢告诉记者。
“核雕是一门减法艺术,制作核雕,要经历选料、构图、打型、细雕、磨磋等十余道工序,工艺繁琐,做工考究,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。”在郑良枢钻研了近十年的工作台上,一盏灯、一台放大镜、一枚榄核、数十把刻刀……通过刻、拨、挑、钻、削等多种技法雕刻,一个个其貌不扬的乌榄核,在他的手中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。
如今作为潮安核雕非遗传承人的郑良枢,接下来计划创作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作品,不断丰富自己,挑战自己。“核雕习艺周期长、难度大,作品成形期长,要有极大的耐心才能真正学好。”郑良枢坦言,机械化的冲击、多种现代化机械和化工产品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加工器具和用料,使得最具特色的核雕传统手工工艺难以为继。“不管怎么说核雕毕竟是老一辈人留下来的传统手艺,作为传承人有义务把它传承下去,有义务让更多人了解核雕技艺。”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