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
工夫茶,以其独特的泡制手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扬名天下。喝茶,是笔者平生一大嗜好,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饮无茶”,一杯佳茗,清香四溢,蓬荜生辉,饮之回肠荡气,三日不知肉味,将平凡的生活点缀得其乐融融。
要泡出一壶好茶,茶叶、水质、温度、手法必须配合得恰到好处才成。小时候曾听过这么一个故事:早年有一阔少,爱茶成嗜,对泡茶也颇有考究。泡茶用的水每次都由仆人从指定的山坑里取回,据说用此水泡出的茶特别香醇可口。每当仆人外出打水时,少爷总是再三叮咛,一定要第三个坑里的水才管用。路跑多了,话听多了,仆人不禁纳闷:第三个坑在山腰上,上山打水好辛苦,少爷是不是怕我太清闲,故意拿我寻开心?于是有一次他便耍了一下幌子:从山脚下的第二个坑里取回了水。孰知当水一开时,壶盖被自动揭起,一切“原形毕露”。原来,高处的水质污染少,烧开时,不会揭起壶盖,而山脚下的就不然了。
美美的工夫茶,还蕴含诸多耐人寻味的俗语,比如这句“茶三酒四踢砣二”,意思是三个人喝茶、四个人喝酒、两个人旅行最好。喝茶时不管有多少客人,通常只摆三只茶盅,单是这便内涵多多:首先“三”是象征着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,又合乎《道德经》“三生万物”、阴阳和合之意;其次代表冲泡、品饮、礼俗三个过程;再次,三只杯刚好形成一个“品”字,有“品茶”之意;第四,暗含“一饮涤昏寐”、“再饮清我神”、“三饮便得道”三层意思。斟茶时,盖瓯里的茶汤要先漾出少许,此举意表先敬天地,也隐含“先舍再得”之道理。无论品茶还是做人,都要懂得“舍得”。此外,首次斟茶时要按先尊后卑、先老后少的顺序,而且每次斟茶都不能太满,太满则为不敬,如此等等。看似寻常的一壶工夫茶,却蕴含了潮汕人为人处事的睿智和讲究,实在足见“工夫”!
闲时,笔者常常与友人抬头“举杯邀明月”,尽情地体味着“心在飞鸿灭没间”的洒脱;失意落寞时,捧上一壶醇酽的工夫茶,聆听挚友“劝君且吸杯中月”的安慰,顿觉心旷神怡、豁然开朗……
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说,世事无常唯茶最好。是啊,人生得失本寻常,着意计较不如坐下优容伴香茗。来吧,莫使茶盅空对月!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